來源:藥精通Bio
干細胞為人類許多醫(yī)學難題提供新的研究方向,隨著干細胞臨床研究案例的頻繁報道,醫(yī)學界對干細胞寄予厚望。本篇文章匯總了近6年來,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43名院士在公開場合對干細胞的高度評價。
院士名單(按發(fā)言時間排序):陳義漢、張柏禮、李勁松、詹啟敏、陳曄光、鄭樹森、張志愿、鞠躬、趙銥民、李校堃、蘇國輝、王廣基、魏于全、周宏灝、石學敏、陳凱先、廖萬清、王福生、陳子江、于金明、王松靈、徐濤、徐冠華、聞玉梅、施一公、陳潤生、李蘭娟、夏照帆、顧曉松、季維智、周琪、曹雪濤、陳香美、俞夢孫、喬杰、袁國勇、鐘南山、白春禮、劉以訓、戴尅戎、趙繼宗、付小兵、裴鋼
陳義漢(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臨床工作和基礎研究
2022年11月15日,在2022博鰲干細胞峰會暨中國干細胞產業(yè)聯(lián)盟成立大會上,陳義漢院士指出:“我認為干細胞治療是一個朝陽產業(yè)、前景無限,許多重大的疾病有可能通過細胞治療取得重大的突破,應把這一方向發(fā)揚光大,推進干細胞從研發(fā)走向臨床實際應用,走向產業(yè)化。”
張伯禮(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和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研究
2022年11月1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免疫力是保護身體非常重要的武器,只要免疫強大,就能進一步增強抵抗病毒的能力。一個強大的免疫系統(tǒng),需要的是穩(wěn)定的體內環(huán)境和源源不斷的強大修復能力。這個提供源源不斷的修復再生能力的'發(fā)動機’就是干細胞和免疫細胞。”
李勁松(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細胞重編程、干細胞與發(fā)育調控
2022年8月17日,在第24屆上海國際生物技術與醫(yī)藥研討會上,李勁松院士表示:“類精子干細胞介導的遺傳改造,將胚胎干細胞介導和生殖細胞介導的遺傳改造優(yōu)勢進行了融合,能夠高效、精準、低成本地制備轉基因小鼠。”李勁松院士指出,首先是在基因層面,可以利用類精子干細胞對復雜疾病進行快速模擬。“無論是單基因突變疾病,還是雙基因突變疾病,甚至是多基因突變疾病,都可以實施精準改造。”
詹啟敏(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腫瘤分子生物學和腫瘤轉化醫(yī)學研究
2022年8月7日,詹啟敏院士在廣西科協(xié)《科學名家談》中表示:“干細胞的再生能力,對組織器官的修復替代,對器官的重建、制造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做了很多的器官移植手術,器官移植手術的瓶頸是什么?缺少供體,干細胞和再生醫(yī)學在這方面可以發(fā)揮很重要的作用。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的專家,在為一位病人成功切除了15厘米長的脊柱之后,用3D打印的脊柱給病人作了很好的修復,這個病人目前正常地在生活,甚至還可以保持合適的運動。”
陳曄光(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細胞信號轉導及生理病理作用
2022年5月8日,《人民日報》刊載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曄光署名文章《干細胞研究與應用——為人類生命健康提供保障》。他指出:“隨著生命科學研究不斷發(fā)展,人類對干細胞的了解逐漸深入,干細胞相關科研成果在疾病治療、再生醫(yī)學等方面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應用干細胞技術,不僅可以治療白血病、免疫系統(tǒng)疾病等過去難以醫(yī)治的疾病,還可以延展出類器官技術,以加速新藥開發(fā)、助力精準醫(yī)療,甚至有望推動再生醫(yī)學實現(xiàn)飛躍,如治療阿爾茨海默病、修復衰老器官等??梢哉f,干細胞研究與應用持續(xù)為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鄭樹森(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器官移植和肝膽胰外科領域研究
2022年4月29日,在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干細胞研究與器官修復”重點專項項目啟動會上,鄭樹森院士表示:“干細胞技術是前沿科技,在器官移植應用領域潛力巨大,靶向干預干細胞有望成為促進肝臟損傷修復與再生的有效手段。”
張志愿(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口腔頜面部與頭頸部腫瘤及脈管畸形研究
2022年1月21日,在晉中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干細胞治療科學委員會成立大會上,張志愿院士表示:“干細胞治療可應用于全身疾病,它的發(fā)展前景也是越來越好。并且牙源性干細胞有很多優(yōu)墊,如分化增殖能力強,可朔性強,保存時間長、免疫原性低、來源豐富、取材便利。干細胞治療科學委員會的成立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時的。”
鞠躬(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中樞神經系束路、脊髓損傷修復
2021年12月30日,在2021遼寧第三屆醫(yī)學前沿與細胞治療大會上,鞠躬院士表示:“新冠疫情的防控和治療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科研工作者和醫(yī)務人員的戰(zhàn)場,干細胞在危重癥中的應用,科研團隊給出了令人興奮的數(shù)據(jù),人類在征服疾病的創(chuàng)新方法,特別在細胞層面的技術創(chuàng)新,更令人期待。”
趙銥民(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臨床工作和基礎研究
2021年12月20日,《陜西日報》刊載的《方寸之間 大醫(yī)精誠——記中國工程院院士、空軍軍醫(yī)大學口腔醫(yī)院教授趙銥民》引用了趙銥民院士的話語:“最好的修復是人的本身,恢復人的自然形態(tài)和自然功能狀態(tài)是我們的最終目標。三個'R’——替代(Replacement)、重建(Reconstruction)和再生(Regeneration),分別代表了口腔醫(yī)學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過去很漫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都是在用人工材料替代缺失的牙齒和口腔組織。今天,我們正按照原有的形態(tài)和功能去重建患者喪失的口腔組織。未來口腔醫(yī)學要走到哪兒去?以組織工程和干細胞技術為代表的再生醫(yī)學讓我們看到了新的希望。”
李校堃(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的研究
2021年11日14日,李校堃院士在溫州市細胞研究中心揭牌儀式上大力支持溫州開展干細胞研究,他在致辭中介紹:“干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復制更新和多向分化潛能的原始細胞群,相關研究已成為全球熱點。目前國內干細胞產業(yè)鏈上游發(fā)展較為成熟,但中游干細胞技術與藥物研發(fā)、下游干細胞醫(yī)療應用市場等還多停留在臨床試驗或市場試驗階段,而溫州在這一領域尚處空白。發(fā)展干細胞產業(yè),溫州有著很好的'土壤’,希望雙方能夠在研究成果轉化、人才培養(yǎng)及細胞產品研發(fā)等諸多方面共同攜手,大膽創(chuàng)新,開展持續(xù)、廣泛、深入的合作,為溫州再生醫(yī)學大健康生態(tài)添磚加瓦。”
蘇國輝(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哺乳動物視覺系發(fā)育、可塑性及再生研究
2021年11月19日在上海舉行的“對話大腦”院士論壇上,蘇國輝院士表示:“干細胞治療作為再生醫(yī)學領域中最先進的治療方式,已在膝骨關節(jié)炎治療中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它勢必會推動醫(yī)療、預防醫(yī)學等行業(yè)發(fā)生顛覆性的革命。隨著干細胞產業(yè)政策不斷的完善和落地,未來需要加快核心關鍵技術研發(fā)、推進科技與產業(yè)的深度融合、強化科技成果轉化等。
王廣基(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新藥藥物代謝動力學的研究
2021年10月20日,在2021中國生物技術創(chuàng)新大會(第三屆)上,王廣基院士表示:“近十年來,細胞藥物正在引發(fā)醫(yī)學革命。其中,異體間充質干細胞是細胞治療中最且有發(fā)展前景、最有可能成為貨架產品的一種治療手段,將給諸多疑難雜癥(如移植物抗宿主病、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克隆恩病、脊髓損傷、膝骨關節(jié)炎等)的治愈帶來可能。”
魏于全(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腫瘤的生物治療的研究
2021年9月25日,魏于全院士在2021第七屆成都精準醫(yī)學國際學術論壇上表示:“目前全球多個關于抗衰的生物技術項目,例如用于減緩衰老的異體間充質干細胞項目,已經進入臨床試驗;干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足;人類臍帶血重塑老年老鼠海馬功能,以探索治療阿爾茲海默癥等研究項目。”
周宏灝(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遺傳藥理學和藥物基因組學的研究
2021年9月2日,在湖南省干細胞與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揭牌儀式上,周宏灝院士表示:“我們國家正處于重要的發(fā)展時期,復雜的國際形勢,要求我們在各個行業(yè),尤其是尖端的、高端的、關鍵性的、突破性的技術方面有所發(fā)展。干細胞和藥學研究正是這樣一個重要的領域。我們要感謝干細胞未來將在人類健康中發(fā)揮非常重大的作用。一些突出的慢性疾病、重大的惡性疾病、全新的疾病,一些健康方面的問題,都可能因為干細胞的研究轉化而受益。”
石學敏(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針灸的科學研究
2021年3月1日,在國家中醫(yī)針灸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召開的“一四五”發(fā)展規(guī)劃研討會上,石學敏院士針對國家中心“十四五”階段的發(fā)展進行了全面部署,他表示:“一是針刺手法量學是國家中心未來的主要研究方向,基于我們目前的臨床優(yōu)勢,與國內高水平機構強強聯(lián)合,多開展針灸量效關系的研究,爭取產出更多高質量研究成果。二是干細胞研究是一個起步階段,現(xiàn)在做的是針刺結合干細胞治療腦缺血的臨床前研究,今后還將開展認知障礙方向的臨床前研究。三是要尊重人才,重視培養(yǎng)臨床和基礎研究人才,充分發(fā)揮各類人才的優(yōu)勢。”
陳凱先(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計算機輔助藥物分子設計
2020年12月12日,在第二屆CSCO-再鼎臨床腫瘤學新進展高峰論壇上,陳凱先院士表示:“要高度重視國際前沿發(fā)展方向,包括基因治療、免疫治療、干細胞治療等創(chuàng)新療法,以及指導個性化用藥的診斷產品。”
廖萬清(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軍內外皮膚病、真菌病的防治
2020年11月1日,在第一屆AIE國際再生醫(yī)學研討會上,廖萬清院士表示:“干細胞外泌體在皮膚臨床的應用,將推動皮膚科外用制劑的新革命。現(xiàn)在打造高層次醫(yī)學科研創(chuàng)新平臺,相信將來會為病人提供更多、更好的解決方案。”
王福生(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肝炎和艾滋病的細胞免疫及抗病毒治療
2020年10月25日,王福生院士在第15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上接受專訪時表示:“干細胞治療現(xiàn)在用的最多的還是有一種叫間充質干細胞治療。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它主要也是發(fā)揮一個免疫調節(jié)作用,能夠使疑難危癥疾病條件下,體內異常的免疫應答或者異常的炎癥反應造成組織器官的嚴重損傷。而且這種干細胞治療能夠使這種炎癥反應降低,使這種組織修復,促進這種組織的愈合,還促進這種組織的再生,所以達到這么一個治療效果。”2021年11月,中國疾病細胞/生物治療大會以線上會議的形式舉辦,王福生介紹了免疫細胞和干細胞在肝炎和新冠肺炎中的療效。他指出,細胞作為一種藥物是近十年的發(fā)展成果,這項新技術具有引領性、突破性、顛覆性,臨床治療更及時、更準確、更智能,使重大疾病的治療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
陳子江(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生殖健康與出生缺陷
2020年9月12日,在2020年干細胞臨床應用及再生醫(yī)學研討峰會上,陳子江院士表示:“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中,干細胞也發(fā)揮了重大作用。在生殖醫(yī)學領域,對于薄型子宮內膜修復、反復妊娠失敗等諸多疾病,干細胞治療都發(fā)揮了不錯療效。”
于金明(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腫瘤放療方向的研究
2020年9月12日,在2020年干細胞臨床應用及再生醫(yī)學研討峰會上,于金明院士表示:“近年來生命科學已成為發(fā)展最為迅速、影響最為廣泛的科學領域,以干細胞治療技術應用的臨床示范和產業(yè)基地建設為代表的重大科技專項的落地,持續(xù)為干細胞技術的發(fā)展注入新動能。同時,國家的政策引導及資金投入,保障了對干細胞技術研究的支持。干細胞研究和臨床轉化政策日益完善,將推動和促進中國干細胞治療領域的健康快速發(fā)展。目前,我國干細胞醫(yī)療行業(yè)已擁有成熟的產業(yè)鏈,從上游的干細胞存儲、中游的藥物研發(fā)到下游的臨床治療,都有相對完整的鏈條,其發(fā)展將為醫(yī)療領域提供革命性的技術手段。”
王松靈(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唾液腺疾病、牙發(fā)育和再生的研究
2020年8月22日,在2020中國財富論壇上,王松靈院士表示:“我們課題組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用干細胞來進行口腔疾病的治療。干細胞來自于哪里?來自于年輕人的智齒拔出,到18歲的時候智齒拔出扔了,當垃圾了,但是我們知道里面有寶貝,有干細胞。還有乳牙,乳牙要掉的,里面也有干細胞。干細胞新藥這是一個全新的事情,我們花了近十年的時間做這個藥,各方面的專利我們都有。通過我們的體系,讓牙髓干細胞這個藥經過了一個產業(yè)鏈,變成這個藥以后,我們局部注射來治療牙周炎,將來抗衰老、美容都可以用的一個新藥出來了。”
徐濤(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胰島β細胞功能和細胞生物物理技術
2020年8月8日,在2020國際(廣州)干細胞與精準醫(yī)療產業(yè)化大會上,徐濤院士表示:“干細胞在新冠肺炎治療上的效果還是不錯的,首先它的安全性得到了確認,從效果上來看,對于肺纖維化還是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徐冠華(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資源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tǒng)研究
2020年7月14日,在浦江創(chuàng)新論壇打造的系列訪談節(jié)目《平行未來的N次元》上,徐冠華院士表示:“未來中國推進科技創(chuàng)新,要抓住四個關鍵點:一是要大力培養(yǎng)一批高水平青年人才。二是要大力支持中小科技企業(yè)創(chuàng)新。三是要持續(xù)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產業(yè)創(chuàng)新中心、創(chuàng)新實驗室集群和科創(chuàng)型龍頭企業(yè),布局和啟動腦科學、人工智能、基因編輯、干細胞與再生醫(yī)學、納米科學與變革性材料、核心數(shù)學與未來計算、生命過程調控與設計等一批基礎前沿項目,加強基礎型、應用型產業(yè)共性技術研發(fā)。四是要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
聞玉梅(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學與免疫學研究
2020年6月10日,聞玉梅院士在《科技導報》撒花姑娘發(fā)表的《醫(yī)學科學——永恒的人文內涵》一文中表示:“現(xiàn)代醫(yī)學的發(fā)展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融入了大量的新技術,包括對人的全基因測序、發(fā)展多種疫苗、尋找疾病的靶點,針對靶點的藥物開發(fā)、新型影像及超聲。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機器人手術、人工器官(人工關節(jié)、人工瓣膜、人工體外循環(huán)等)以及免疫治療和干細胞治療。這些新技術對疾病提供了很多新的治療方法,顯著增長了人類壽命,從而也促進了醫(yī)學市場的發(fā)展。二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經濟對醫(yī)學的發(fā)展也具有了更廣、更深的影響。改革開放后,中國多次改革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并做了一系列探索。”
施一公(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結構生物學
2020年6月9日,在第22屆浙洽會開幕式上,施一公院士表示:“伴隨著腦科學和結構生物學的進展,人們正在以原子水平感知生命機理,試圖理解人在本質上怎樣觀察世界。隨著干細胞技術的成熟和其他生物技術的開發(fā),更多以往的不治之癥變得可治可控。”
陳潤生(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生物信息學、非編碼RNA
2020年6月2日,陳潤生院士做客健康衛(wèi)視《院士時間》中提到:“干細胞最重要的東西,就是用細胞移植代替器官移植,這是革命性的。干細胞是一種未分化的細胞,它具有非常好的分化潛力,也具有很好的修補破壞的細胞的功能。總的來講,干細胞會給人類、特別是給醫(yī)學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李蘭娟(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肝炎、新發(fā)突發(fā)傳染病的診治
2020年2月3日,央視1套《戰(zhàn)役情特別報道·武漢直播新聞間》對國家衛(wèi)健委高級別組專家組成員李蘭娟院士進行了專訪。在采訪中,李蘭娟院士表示干細胞療法在浙江應用后非常有效,在H7N9也用過,發(fā)現(xiàn)有很好的作用,所以在這次對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的搶救,也將配合應用!2022年9月24日,第十三屆中國生物產業(yè)大會在武漢召開,李蘭娟院士在大會上進行了線上演講,她表示:“用人工肝、干細胞、微生態(tài)等新技術救治重癥患者,可大大降低病死率。”
夏照帆(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燒傷疾病的臨床診療、教學和基礎研究
2019年12月18日,在廣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建院115周年上,夏照帆院士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干細胞的治療作用目前也在觀察中,兩大派觀點,一派認為干細胞可以游移、聚集到損傷的局部,直接轉化成所需要的、特有的細胞來參加修復;第二種是干細胞可以分泌出一些蛋白質、重要的一些細胞器,像線粒體,把它貢獻出來,來幫助局部損傷的細胞進行修復。從動物實驗觀察來看,這兩種都是存在的,干細胞有可能減少局部的瘢痕形成,至少能讓皮膚愈合以后不會因為瘢痕造成的攣縮而引起的畸形或者是毀容。”
顧曉松(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組織工程神經與神經再生
2019年11月30日,在2019健康中國與健康產業(yè)發(fā)展學術會上,顧曉松院士在接受交匯點記者專訪時表示:“以脊髓損傷為例,組織工程技術通過生物材料、干細胞和小分子藥物使受損傷的脊髓能夠再生,讓病人逐步恢復運動知覺。”面對肝臟供體來源極少的情況,顧曉松院士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利用克隆干細胞做成類似于仿人體的肝臟組織,實現(xiàn)人工肝臟功能正常運轉,改善重病病人生活。”
季維智(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靈長類生殖與發(fā)育生物學
2019年11月3日,在成都高新區(qū)開幕的首屆生物技術創(chuàng)新大會上,季維智院士指出:“干細胞給人類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希望,各地都應該積極搶灘布局。理想中的干細胞能分化成我們所需的細胞、組織或器官,有望用于修復肝、腎、心等器官和組織。”
周琪(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細胞重編程與干細胞研究未來
2019年9月6日,周琪院士在央視《人物》節(jié)目上中表示:“干細胞的價值在于它的科學本質,干細胞它可以不斷地復制自己,它會不斷地增殖,它也可以向各種組織器官分化,所以它這種特性決定它這種潛質,是替代、修復那些缺損的器官,甚至是延緩我們的衰老,增強我們的健康。”
曹雪濤(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天然免疫與炎癥、腫瘤免疫
2019年6月19日,在政協(xié)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閉幕會上,曹雪濤院士講解了基因編輯、干細胞與組織再生、生命組學、單細胞測序技術、合成生物學、免疫治療等新興生命科學前沿領域,并表示,這些生物醫(yī)藥高新技術的重大突破,提高了人類認識和解析生命的能力,推動了生物醫(yī)學研究向精準、定量和可視化方向發(fā)展。
陳香美(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疑難腎病、IGA腎病、狼瘡腎炎
2018年12月1日,在2018年上海市罕見病/孤兒藥學術年會上,陳香美院士表示:“未來最有效的干細胞治療可能是在罕見病上。”
俞夢孫(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航空醫(yī)學和生物醫(yī)學工程研究
2018年10月27日,在2018深圳國際生物醫(yī)學院士論壇上,俞夢孫院士表示:“人類未來的健康主題應該是加強自身穩(wěn)定態(tài),從health轉變?yōu)閜erformence的過程,而干細胞療法的出現(xiàn)加速了這一過程。”
喬杰(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婦產及生殖健康臨床與基礎研究
2018年8月10日,東南衛(wèi)視“中國正在說”節(jié)目中,喬杰院士“我們有一例早老癥的患者,這個孩子是在三四歲的時候出現(xiàn)了衰老的征象,逐漸失去了聽力,視力也看不清楚,她過一天相當于我們過了10天,10歲時她就已經像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然后我們利用弟弟的胎盤間充質干細胞為這個姐姐進行了早老癥的治療,現(xiàn)在這個姐姐還比較健康地存活著。她應該是這類疾病在世界上存活比較長的人之一。”
袁國勇(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新發(fā)傳染病的新型病原體的研究
2018年6月12日,袁國勇院士在接受香港《大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們的研究人員從四名肺癌病人,抽出少量健康肺組織內的成體干細胞,培養(yǎng)出三維、可自我生長的呼吸道類器官,存活時間長達一年多,研究人員再將三維類器官轉為在半透膜上生長的二維類器官,并于二維類器官上皮細胞的頂端進行病毒感染?,F(xiàn)有的流感病毒檢測方法,包括過往用腫瘤細胞進行測試,但腫瘤細胞不能代表人類的肺部;人呼吸道上皮細胞、人正常肺組織則不能培養(yǎng)或存活時間很短,難以保持檢測準繩度;至于傳統(tǒng)的小鼠實驗,并不能代表人,猴子實驗亦成本過高。成體干細胞培養(yǎng)的類器官可避免上述情況,研究結果已申請美國專利。”
鐘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重大呼吸道傳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
2018年3月,在記者問到下一個五年規(guī)劃時,鐘南山院士回答道:“一個是用新技術解決慢阻肺、哮喘的小氣道問題,對早診早治有較大幫助,第二個是要發(fā)展一個抗腫瘤的新藥。還有一個是希望在干細胞方面做一些工作,現(xiàn)在也正在組織。”2021年4月,廈門細胞(生物)治療臨床研究研討會上,鐘南山到場致辭并作了題為《細胞治療的展望》的學術報告,指出國務院《“十三五”國家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中,將干細胞與再生醫(yī)學、腫瘤免疫細胞治療、CAR-T細胞治療等新型診療服務列為發(fā)展的重點任務。
白春禮(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有機分子結構、分子納米結構
2018年3月22日,在中國科學院舉行紀念“科學的春天”40周年座談會上,時任中科院院長白春禮院士表示:“我國量子通信、中微子、鐵基超導、外爾費米子、干細胞和再生醫(yī)學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重要科技成果水平達到世界前列。”
劉以訓(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生殖生理研究
2017年11月22日,劉以訓院士在接受《長沙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男性不育中非梗阻性無精子癥患者體內沒有精子,無法擁有自己親生的孩子。不過,這個難題已經看到了破解的曙光:取患者的睪丸組織進行精原干細胞的體外增殖和分化,獲得精子后,通過卵胞漿單精子注射技術,把精子顯微注射到卵子內,形成胚胎,最后移植到母體內進行妊娠,直至生作站已經在小鼠身上取得了完全成功,在人身上也已經分化出了精子,也就是說,在不久的將來,無精癥患者生育自己的孩子有望成為現(xiàn)實。”此外,劉以訓院士還透露了一個好消息:“針對女性不孕,我們研究人員從患者月經血中分離到間充質干細胞,經過體外的培養(yǎng)擴增后,回輸?shù)交颊咦訉m,分化成子宮內膜細胞,增加子宮內膜厚度,使其適于進行胚胎移植。目前,該研究已在部分患者身上獲得成功。”
戴尅戎(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骨科臨床和基礎研究
2017年11月8日,在生物與生命科學技術與產業(yè)分會上,戴尅戎院士表示:“以組織工程為基礎的再生醫(yī)學一直是醫(yī)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傳統(tǒng)組織工程有三個要素:支架、細胞(附著干支架上擴增,主要為多能干細胞)與生長因子,以此‘再生’出新的肌肉、神經、骨等人類所需的組織,甚至器官。”
趙繼宗(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神經外科學臨床和基礎研究
2017年10月26日,在第609次香山科學會議學術討論會上,趙繼宗院士表示:“在通過生物材料、生長因子與干細胞重建有利于神經再生的微環(huán)境,成為修復脊髓損傷的重要策略。”
付小兵(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創(chuàng)傷和創(chuàng)傷后的組織修復與再生
2017年3月30日,《中國科學報》發(fā)表付小兵院士文章,他表示:“干細胞的誘導分化功能,可以在病患身上實現(xiàn)汗腺再生。這一技術的成功使用,可望建立一種利用干細胞再生汗腺的重大新技術,幫助燒傷病人逃離每天不得不吹空調、泡水缸的命運。”
裴鋼(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分子細胞生物學及信號轉導
2016年7月17日,在“SELF格致論道”講壇上,裴鋼院士表示:“干細胞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材料,因為干細胞具有全能型,可能在某種條件下它會從一個全能的細胞變成肝細胞、腎細胞、肺細胞、心臟細胞……這在另外一種有生物材料,或是一些必要條件下,它可能就形成了一個器官,一旦一個功能器官形成后,那它向我們器官的供應就會不成問題,很多人的健康就會得到更好的保證。”2022年11月18日,在中國干細胞產業(yè)聯(lián)盟成立大會上,裴鋼院士表示:“我們要把干細胞真正變成老百姓非常喜歡的產品,它不僅能夠治療各種疾病,還能夠治未病、治衰老。”